讲座报道:“后大屠杀时代的‘伪弥赛亚书’”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2-06-06浏览次数:23

        202253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包安若为南京大学师生开设线上讲座——“后大屠杀时代的‘伪弥赛亚书’——沙巴泰·泽维与20世纪美国犹太文化”。犹太所师生和校内外听众约百人参加了讲座。

   沙巴泰·泽维是犹太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伪弥赛亚,纵然他的一生奇诡荒诞,围绕他展开的伪弥赛亚运动也几乎是一场闹剧,但以这位伪弥赛亚为中心的宗教运动因为打破了拉比犹太教对犹太世界的绝对统治,而让与拉比犹太教截然不同的改革运动进入到封闭的犹太社区里来,从而使得其自身成为现代犹太史的开端,其中所包含的虚无主义反过来也为哈斯卡拉运动和19世纪的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在本次讲座中,包安若老师围绕“为什么在20世纪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关于沙巴泰·泽维的文学作品”和“在后大屠杀时代的美国犹太文化中,关于沙巴泰·泽维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意义”两个主要问题,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化对沙巴泰运动的展现,进而探究大屠杀之后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讲述。

       本次讲座分为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包老师介绍了叛教改宗的伪弥赛亚沙巴泰·泽维及其领导的沙巴泰运动的发展与终结。第二部分是对20世纪现代犹太作家围绕沙巴泰和以他为中心的伪弥赛亚运动写作的一系列“伪弥赛亚书”的历史背景介绍。第三部分探讨了二战后美国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英语出版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第四部分通过结合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从边缘上升到美国文化中心的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关于沙巴泰·泽维的英文作品与大屠杀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五部分以同时代且同属流行文化现象的美国朋克摇滚作为对比对象,分析第三、四部分所展现的美国文化中的沙巴泰·泽维相关作品所具有的共同意义。第六部分进行了总结,探讨后大屠杀时代的犹太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对其犹太身份的焦虑,是如何通过重述沙巴泰·泽维的传奇来表现的。

  包安若老师认为,20世纪英文“伪弥赛亚书”的撰写表达的是一种以沙巴泰·泽维为象征的对某种从未改变的过去一直延续至想象未来的怀念,而这种怀念恰是20世纪犹太人在面对种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时的一种情感上的反馈。大屠杀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犹太人在美国未来的身份,这件事引发了美国犹太人的文化创伤;而整个沙巴泰运动之所以会成为一场闹剧,正是因为其抛弃了犹太身份而改信了伊斯兰教。所以,与美国朋克摇滚对大屠杀犹太经历的耻感模仿相似,在大屠杀之后,使用流行文学的体裁、英语这一通用语言去公开谈论沙巴泰运动——这场在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的历史事件——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羞辱与自我伤害,而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其实是对犹太人在美国失去其犹太身份的焦虑。在逐步承认大屠杀并将其纳入自身的非犹太社会中,每当犹太人认为仅属于自己并且是自己独特犹太身份一部分的大屠杀记忆从美国文化的边缘向中心推进一步,犹太作家对犹太身份的焦虑及其对想象未来的怀旧就加深一分。而在2001年之后再也没有此类作品面世的合理解释之一,是美国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的建立侧面平息了美国犹太人对其失去曾经拥有的犹太身份的焦虑。这也间接证明了20世纪英文“伪弥赛亚书”是隐藏在历史巨变之后的集体情感变化的指向标。

在问答环节,包安若老师与听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互动,大家表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陈妍秋)